作者简介:冯亚荣,2020年4月经招聘进入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执行局、立案庭、速裁审判庭从事审判辅助工作,现任速裁庭聘用书记员。三年的工作让她养成了耐心、细致的习惯,也让她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我叫冯亚荣,在速裁审判庭,同事们都亲切地叫我“冯大拿”。大家叫我“大拿”,是因为我对当事人耐心答疑解惑、积极促成各类案件调解。这个称呼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与鼓励,也是对我进一步探索高效解纷、服务群众工作方式的鞭策。从初出茅庐到驾轻就熟,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奋斗”+“思考”。
刚刚踏入法院的大门时,我还是个“生手”,在立案庭窗口工作。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我一方面找准自己的职责定位,一方面虚心学习请教,有意识地利用立案窗口书记员的身份,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类型的案件,向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学习,通过旁听调解员进行诉前纠纷化解和整理卷宗熟悉了解案件办理流程,学习归纳争议焦点,掌握对各类证据的认定以及适用法律法规的思路和方法,以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快速渡过磨合期。
后来,我进入了速裁审判庭,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始了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书记员的职务。我院速裁审判庭业务量极大,为了应对处理好纷繁复杂的工作,我习惯于对常规性事务建立台账,标明工作时限和要求,确保每起案件能够了然于心;对临时性事务分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兼顾,保证工作杂而有序、忙而不乱。通过数月的锻炼,我总结出了“归类工作法”,即把相同类型的工作放在一起处理,比如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送达、排期,相同或相似类型案件集中在同一天调解或开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速裁庭案件量大、处理要快,速裁庭的干警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总结和拓展学习成果。2021年期间,经梳理发现,我所在的审判团队法官受理了4家不同物业公司提起的20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为了尽快结案,我积极探索网络庭审的操作流程,将每5起案件分为一组,在法官的指导下,与法官一起利用手机APP进行线上合并调解或开庭审理。不到5天时间,20起案件均通过调撤方式结案。结案后,我们团队合力分析、总结,及时把互联网庭审的新模式总结、整理成操作规范推广至全院,成功实现了法官与当事人的隔空对话,切实保障审判工作的高效运行。
这三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辅助好团队审判工作是审判辅助人员的第一责任和目标。因此,我在工作中学习以法官的视角考虑问题、用法官的思路解决问题,努力为团队多做一点、分担压力,最大限度地支持、配合好团队的工作,积极做好两个角色。一是当好法官的助手。为了最大限度地把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我始终坚持“没有最细心,只有更细心”,对法官交办的工作坚持做到不忽视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疑点,认真起草校对每一份法律文书,用心做好每一项事务工作,把“严真细实”的工作要求贯穿到每起案件的始终,切实做到了“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二是当好法官的参谋。拿到案件后,我会在法官的指导下认真阅卷,了解基本案情,并做好“三个预判”:预判案件办理难度、预判案件发展方向、预判案件裁判结果,从而在随后的送达、调解、开庭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及时为法官提供解决案件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及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辅助法官高效处理案件。
这一个三年结束了,下一个三年又会滚滚向前。韶华不止,奋斗不息,为了激励自己勇创新高,我为自己设立了三个“奋斗之约”。一是锤炼初心,锻造“想干事”的理想信念;二是淬炼匠心,锤炼“能干事”的青春本领;三是修炼信心,亮出“干成事”的奋斗底气。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法院干警,我会以闪闪发光的青春实践为司法便民、利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