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田镇的阡陌交错间,金凤区人民法院良田人民法庭静立在阳光中。我叫张新,一名土生土长的良田镇人,现任良田法庭书记员。穿上法院制服的那一刻,我便深知手中的笔不仅是记录庭审的工具,更是连接乡亲们与法治阳光的桥梁。这平凡的法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而我有幸成为这些故事的记录者、参与者,更是家乡振兴路上法治护航队伍的一员。
田间地头的“移动笔录”:在乡土情境中传递法治温度。
去年初夏的一个午后,我跟着法官去玉米地调解一起土地相邻权纠纷。六十多岁的李大爷攥着皱巴巴的承包合同,在田埂上反复踱步:“他们家的玉米秆子都长到我地里来了,这让我咋种麦子?”当事人禹大娘则抹着眼泪抱怨:“老头子走得早,我一个人哪顾得过来,你这人咋这么不近人情?”
蹲在田垄上整理证据时,露水浸透了裤脚。我特意用方言记录双方的诉求,把“地界”记成“地畔子”,将“通行权”说成“走路的道”。最终,在法官苦口婆心的劝导和掰开揉碎的释法之后,双方的矛盾化解了。当看到李大爷盯着笔录上的红手印频频点头,禹大娘用袖口擦拭眼角时,我忽然明白,基层司法从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要把法言法语翻译成家长里短,让庭审记录里的每一个标点,都能接住乡亲们的叹息与期盼。
良田法庭运用“送达+调解+促执”全链条解纷机制,把调解现场搬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还记得在被告马某的小院里,法官一边送达文书,一边用乡音讲解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原本躲避的马某最终主动履行了拖欠三年的土地租赁费。这样“送上门的调解”,不仅高效化解了成年人的纠纷,更让孩子们看到,矛盾可以不用争吵就能解决,法治能让生活更有温度。“老李调解室”里,调解员老李总爱说:“村里的事,就得用村里的理儿解。”在法官的专业指导下,他用家长里短的智慧调和着邻里间的磕磕绊绊,让无数家庭重归和睦。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炕头灶边的调解,悄悄改变着乡村的治理生态——当父母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当家庭在法治轨道上经营生活,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便多了一份安定与信任。
几年间,我跟着法官走遍了全镇8个自然村1个社区,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送达时,顺手帮留守老人捎带过药品;在村委会开巡回法庭时,用手机给文化程度低的村民逐字朗读调解书;在调解赡养纠纷时,看到桌上摆的集市凉皮,回访时特意捎上一份带给这家的孩子——这些看似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小事,却让乡亲们深深地记住了法庭,更让法治的种子在润物无声中生根。
案牍之间的“治理密码”:从细微处筑牢平安基石。
在良田法庭的卷宗档案里,每一份笔录都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密码。春耕时节,我在整理涉农案件时发现异常数据 —— 劳务纠纷案件在西瓜、大葱采收期呈爆发式增长,涉及几十户农户,金额累计超50万元。这些纠纷大多源于外地经销商临时雇佣村民搬运货物后“打白条”消失,农户拿着字迹模糊的欠条追讨无门。

在镇党委支持下,法庭与综治中心联合推出“采收季法治护航”行动。我们在农作物交易市场设立临时调解点,向农户发放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标注用工合同必备条款和维权途径;为合作社定制《临时用工协议》模板,明确工资支付时间和争议解决方式;还通过“法种良田”微信网格群实时推送务工风险预警,覆盖八村村民。
去年,村民马大娘拿着一张泛黄的欠条找到法庭。2019年她为某菜商搬运芹菜,对方写下“欠劳务费3800元”后失联。按照传统审判流程,此案需公告送达、缺席判决,但考虑到马大娘家庭困难急需用钱,我们想尽办法找到菜商,仅用3天便通过线上调解平台调解结案。在法官释法明理下,菜商最终支付了拖欠好几年的劳务费,并感慨:“要不是法庭的提醒,我差点成了‘老赖’。”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通过对劳务纠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证据固定难、主体识别难、执行到位难”三大痛点,推出“三查三核”工作法:查用工主体资质、查合同履行情况、查财产线索,核身份信息、核工资标准、核欠款金额。这一机制使劳务纠纷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了20天。
这些治理创新背后,是良田法庭对“小案大治”的深刻理解。2023年开始,法庭向镇党委提交的《良田法庭案件数据分析报告》被纳入政府决策参考;针对离婚率高的问题,编写《调解指引》,法官指导调解员运用“亲情融化法”“利益平衡法”等技巧,使家事案件调撤率从22%提升至45%。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努力正在改变村民的法治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务工前主动要求签订合同,遇到纠纷时第一时间联系“法种良田”微信网格群。去年秋收季,劳务纠纷案件同比下降20%,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像马大娘一样的家庭重拾对法治的信心。
笔尖流淌的“乡愁守望”:在家乡热土书写青春答卷。
自“护苗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的工作多了一份温柔的牵挂。在梳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我发现了镇上很多孩子面临的共性困难:留守、失教,父母早婚、早离、早弃……

作为法治副校长,法官们定期走进校园,用“沉浸式普法+互动式教学”为孩子们打开法律的大门。让孩子们穿上法袍、敲响法槌,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让法律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是守护成长的铠甲。让法治教育从法庭延伸到课桌,从校园浸润到家庭。法官问孩子们:“喜欢放假,还是喜欢上学?”孩子们回答:“喜欢上学,放假要干农活。”这样的回答,在城市里听不到。扮演“小法官”的孩子们,敲着法槌说:“长大了我也要保护像我一样的孩子。”这个瞬间让我想起工作室的宗旨——“深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重塑辖区法治土壤”。
原来我们整理的每一份抚养权笔录、发出的每一份家庭教育指导令、组织的每一场讲座,都是在为孩子们搭建看不见的保护网。
微光成炬,共赴法治新征程。在良田法庭的四年,我记录了一千多次庭审笔录,也装订了一千多本卷宗,走过了全镇所有的村。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清晨踩着露水去送达的身影,是深夜加班时窗外的蛙叫虫鸣,是调解成功后当事人送来的一袋红薯,更是看到家乡在法治护航下愈发安宁富足的骄傲。

英模事迹里的光芒,从来都闪耀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作为基层法庭的书记员,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用每一次准确的记录、每一次耐心地沟通、每一次设身处地地思考,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当笔尖落下的声音与良田的麦浪声交织,我知道,这就是属于我们的“英模故事”—— 在乡土良田的肌理中,书写着最动人的公平与正义。以上种种,正让法治的种子在良田镇老百姓,特别是孩子的心中悄然发芽。终有一日,这些种子会在良田镇的沃土上长成参天大树,让法治之花绽放在每一个炊烟升起的村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张质朴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