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工作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人生》一书。《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以20世纪80年代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本可扎根乡村当民办教师,但他不甘心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毅然放弃稳定工作,选择考学却因时代不公落榜。失意回乡后,高加林在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纯真爱情与县城的诱惑之间徘徊,最终选择利用城市关系调入县城报社,却因婚外情丑闻被迫返乡。
高加林的艰难“选择”贯穿《人生》始终:他既渴望逃离农村的贫瘠,又无法割舍农村的质朴感情;既追求个人理想,又不得不面对家庭责任的重担。当再次回到学校任教时,他的选择不再是意气用事,而是选择回归现实的理性妥协。作品深刻揭示了城乡二元对立下,知识青年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利益间的选择,以及每一次选择背后所承担的代价。这种对“人生岔路口”的反复叩问,不仅映照了个体的迷茫与成长,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身份焦虑。
读完此书,掩卷沉思,结合自己作为一名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体验,品味书中真意。我感到,高加林的每一次选择和随之产生的后果,都像一面镜子,让我联想到当代法院司法行政人员如何正确处理情与法、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及每一次选择对未来人生道路的影响。“人生”二字,不仅是路遥笔下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选择,也是每一位司法行政人员所寻找价值坐标的精神抉择。
司法行政人员的初心
《人生》中高加林因选择追求城市生活而不断妥协,最终陷入困境,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法院司法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同样面临类似挑战,可能因外部诱惑等因素产生理想信念动摇,但《人生》中“人生的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的警示,提醒着我们需在关键选择中坚守初心。在日常财务审批、招投标、资产管理等工作中要坚守公正廉洁初心,严守廉洁底线与生活纪律,保持“慎独慎微”态度,管好“八小时外”社交圈、生活圈,杜绝利益输送,严格践行“三严三实”,拒绝人情干扰,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同时,要主动接受院党组、纪检监察部门的常态化监督,主动公开工作流程,以邀请全院干警参与招投标等方式,通过司法公开倒逼廉洁自律,减少暗箱操作空间。
司法行政人员的责任
高加林的悲剧源于对城市生活的功利追求,而在法院工作中,司法行政人员更需警惕“100-1=0”的风险,服务窗口一次恶语相向,就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法院失去信任,严重降低法院公信力。所以司法行政人员更需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导向,把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决策、协调、保障等全链条工作中。要通过电子档案自助查询、便民服务热线等措施,推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措施落地生根,实现服务质量与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着力打造“服务型”综合办公室。
司法行政人员的担当
高加林在困境中的挣扎启示我们,需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担当作为。作为法院司法行政人员,要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主动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确保方向不偏移、工作有思路。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主动梳理岗位职责,将“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谋划”,优化会务组织流程,严格把关文件流转,为院党组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议。此外,要主动对接业务部门,学习审判执行知识,了解司法实践中的痛点难点,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配合上级法院“一张网”落地实施,优化后勤保障方案,确保审判执行工作高效运转。
对法院司法行政人员而言,虽然我们不在审判执行工作一线,但每一份文件的精准送达、每一次会议的高效组织、每一项后勤的贴心保障,都在为司法公正保驾护航。愿我们在琐碎中沉淀,在协调中成长,以平凡岗位的坚守,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以为审判事业的奉献,书写属于司法行政人员的“人生”。